蘇丹簡介

國家概況

蘇丹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紅海西岸,全稱為蘇丹共和國,阿拉伯語意為“黑人國家”。面積250.58萬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3333萬,主要是黑人和阿拉伯人,共有19個種族。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貨幣為第納爾。首都喀土穆。

蘇丹國旗

蘇丹國旗中的紅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屬非洲黑色人種的南方居民,綠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

歷史沿革

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為古埃及的壹部分。15世紀,由於阿拉伯人的大量移入,伊斯蘭教得以迅速傳播,在15世紀出現了芬吉和富爾伊斯王國。英國於19世紀70年代開始向蘇丹擴張。1881年蘇丹宗教領袖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領導開展反英鬥爭,於1885年建立了馬赫迪(即“救世主”)王國。1899年,蘇丹成為英國和埃及的共管國。1955年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1969年5月25日,尼邁裏軍事政變上臺,改國名為蘇丹民主共和國。1985年4月6日,達哈蔔發動軍事政變上臺,改國名為蘇丹共和國。

自然地理

境為由南向北凹陷的大盆地,盆地從北到南分布有草原、平原、盆地三部分,是全國主要的農業區。東部、西部為高原。東部高原的北段是努比亞沙漠、沿海有狹窄的平原。尼羅河縱貫南北,白尼羅河與青尼羅河在喀土穆交匯後的河段上有幾個大瀑布。南部有眾多的白尼羅河的支流,多沼澤。

蘇丹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壹,全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首都喀土穆是著名的“世界火爐”,最高氣溫可達70℃。

經濟文化民俗

功丹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壹。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小麥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棉花、芝麻、花生和阿拉伯樹膠為該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牲畜以駱駝、羊為最多。蘇丹蠱產阿拉伯樹膠,樹膠取自金合歡樹的分泌物,是食品工業和其他輕工業的重要原料,世界上約80%的阿拉伯樹膠產於蘇丹科爾多凡高原地區。因此蘇丹有“樹膠王國”之稱。長絨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0%。

蘇丹人盛行文面,作為區別教派和部族的標誌,也是美的象征。蘇阿拉伯人仍保持右手抓飯進食的傳統習慣,喜穿長袍,戴小圓帽。

蘇丹南部居民多信奉拜物教,即崇拜某種動植物或自然現象。巴臘人崇拜蛇,希盧克人崇拜尼羅河,丁卡人崇拜牛,有些黑人部落則崇拜雷鳴。

丁德爾國家公園

位於青尼羅州東北角,占地面積6475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動物園。園內有眾多的獅子、羚羊、長頸鹿、雕、鶴等飛禽走獸及奇草異樹。各種鳥類隨雨旱季節變化,在園內成群遷徙,為壹大自然奇觀。

馬赫迪陵

蘇丹民族英雄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的陵墓,習稱“馬赫迪宮”。位於恩圖曼城。陵墓是壹座伊斯蘭風格的淡黃色建築,高40多米,直徑20多米,中間為銀灰色錐形圓頂,周圍環繞著四個小圓頂。1898年英國殖民軍挖開陵墓,將艾哈邁德的遺體扔進河中。現陵墓中陳列有艾哈邁德的棺槨、畫像等。

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的交匯

青尼羅河流域多巖漿巖層,河水沖刷攜帶了大量巖屑,同時溶解了大量含硫物質,水的顏色呈藍色。白尼羅河源於維多利亞湖,流經區域多為沼澤地帶,水中雜質大部分已沈澱,所以顏色較純凈,呈白色。當它們在喀土穆城區匯合時,由於水的流速、比重不同,相互混合的過程比較緩慢,需要向前流動壹段距離,於是便出現了壹條河中藍白兩色河水分明的奇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