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簡介
國家概況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全稱為秘魯共和國。古印第安語意為“玉米之倉”,當時這裏的農作物以玉米為主。面積128.52萬平方千米。人口2715萬,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印歐混血種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壹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印第安語。貨幣為新索爾。首都利馬(Lima)。
秘魯國旗
國旗由三個垂直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左右為紅色。白色長方形正中繪有國徽圖案。
歷史沿革
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府,在高原地區建立印加帝國。15~16世紀初形成美洲的古印加文明。1533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44年成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1835年,秘魯與玻利維亞合並,稱秘魯壹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邦聯解體。1879~1883年,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了“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割地。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魯戰敗。自20世紀40年代末起,秘魯政局動蕩。1980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
馬丘比丘
是秘魯古印加帝國的壹座古城。位於庫斯科城西北112千米的高原上,海拔228咪。約建於15世紀,印加帝國被西班牙人滅亡即被廢棄。直到1911年才被美國歷史學教授海勒姆·賓加曼發現。古城面積13平方千米,建築造型奇特,布局有序,全部是由巨大的花崗巖砌成,不用黏合物,結合嚴密,連刀片都插不進去。周圍有許多沿山坡建造的梯田。這座古城堡現殘留有壹些諸如神殿之類的建築物以及上百座房屋的遺跡。
經濟文化民俗
秘魯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和魚產品出口國之壹,沙丁魚捕獲量最大,並主要制鹹魚粉出口。秘魯是世界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之壹,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都是當地印第安人幾千年前培育出來的。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米、麥類、甘蔗、棉花、馬鈴薯和咖啡等。采礦和冶煉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其他工業部門有紡織、制糖、食品加工、連紙、造船等。
秘魯是世界古印加文明的發祥地。古印加人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他們“結繩記事”,依月亮圓缺制定歷法,按太陽位置確定農業節氣。
森林占全國總面積的58%,木材蓄積量約70億立方米。東部地區多金雞納樹和可加樹,金雞納樹為南美洲熱帶野生常綠木本植物,樹皮內含有多種生物堿,從它的樹皮中可提煉出奎寧,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可加樹的葉子能提煉麻醉劑可卡因。
秘魯沿海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在常年盛行的南風和東南風吹拂下,表層海水偏離海岸,下層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冷水上泛,給魚類帶來豐富的食物,這裏有800多種魚類及多種貝類,成為南美洲三大漁場之壹。
鈉斯卡巨畫
秘魯南部的納斯卡高原是壹個荒涼幹燥、土地貧瘠的地方。在納斯卡山谷裏有許多由深10~15厘米,寬窄不壹的土溝構成的巨大地畫。這些巨畫壹般有幾百平方米大,內存包括各種動物、植物和人物。而且必須在高空中以壹定的角度才可以看到這些圖案。特別是在夕陽西下時,光線將巨畫勾勒得尤為清晰。有科學家將納斯卡高原平面圖與星相圖進行比較,發現地上的巨畫標有整個四季的天文變化。太陽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標上了各自的線和三角形,通過不同的形狀,可在地畫上找到點綴在南半球的眾多星座,巨畫的由來至今仍是個謎。
飲查群島
秘魯“鳥島”,秘魯沿海密集的魚群為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因而在沿海出現無數的鳥島。上百種羽翼斑斕飛鳥聚集棲息在島上,使整個群島宛如飄浮著的絢麗多彩的綢緞。島上鳥糞厚達數十米,鳥糞業是秘魯國民經濟中壹個獨特的部門,19世紀,烏糞曾被大量開采,成為秘魯外匯的重要來源。
庫斯科城
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首府。以印加古跡聞名千世。“庫斯科”在克丘亞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位於安第斯山高原盆地中,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11世紀起,以此地為中心創造了燦爛的印加文化,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城內多古宮、廟宇、堡壘、石墻遺跡及教堂。城郊有世界聞名的舉行“太陽祭”的薩克瓦曼圓形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