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簡介
國家概況
伊拉競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全稱為伊拉克共和國。“伊拉克”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血管”。因伊拉克位於兩河流域,水網密布,猶如人體血管。而積44.18萬平方千米。人口2358萬,共中阿拉伯人占74%,其他有庫爾德人、±耳其人等。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貨幣為伊拉克第納爾。首都巴格達(Baghdad)。
伊拉克國旗
國旗由紅、白、黑三色組成,中間有三顆綠色五角星,其間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至高無上”。四種顏色是泛阿拉伯顏色,分別代表穆罕默德的倭馬球亞、阿拔斯、法蒂瑪、哈希姆四個王朝。此外紅色代表勇猛和革命,白色象征宏大和和平,黑色象征聖戰勝利聖和石油,綠色象征土地。三顆星象征統壹、自由、社會主義。
歷史沿革
伊拉克歷史悠久,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奴隸制城邦國家。公元前2000年建立巴比倫正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公元前550年起。先後遭波斯人、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和統治。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區”。1921年8月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195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7月14日推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武裝入侵科威特,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並決定對伊控克實施制裁;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發動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在多國部隊的強大攻勢下,伊拉克宣布2月27日從科威特撇軍,整個戰爭持續了壹個月。
經濟文化民俗
伊拉克石濁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聯合國決定對伊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伊拉克經濟遭受重大打擊。1996年12月,伊拉克按照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被允許每年出口20億美元的石油,用以購買食品和藥品等人道主義物資。2005年4月,美國又發動了旨在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對伊戰爭,伊拉克經濟又遭受重創。
伊拉克盛產椰棗,種植椰棗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自古以來,椰棗樹被視為吉祥、高貴的樹。椰棗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3,居世界第壹位,被稱為“椰棗之國”。
《壹千零壹夜》的故鄉——巴格達
傳說古代巴格達有個殘忍的國王,每天娶壹名王妃,第二天亮就將她殺死。宰相的女兒山德魯為了拯救他們,自願嫁給國王。夜晚,她給國王講故事,天亮講到關鍵處突然中斷。國王為了聽完故事,舍不得殺她。她連續講了壹千零壹個夜晚,終於使國王醒悟不再殺人了,而且正式立她為王後。後來這壹千零壹個故事,就是神秘的阿拉伯韻古典文學名著《壹千零壹夜》。《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的神 燈》都是其中的故事。現在巴格達努瓦斯大街上還矗立著《壹千零壹壹夜》中王妃講故事的青銅雕塑。
阿韋爾沼澤區
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庫爾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在此合流,合流處附近,形成廣闊的沼澤地帶。這裏的蘆葦高達6米,紙莎草高達3米。蘆葦蕩中,水鴨眾多,壹派水闊風光。當地居民在小土丘上用蘆葦編築房屋,地板大都以紙莎草壓緊成板,加土混合。基督教神話中所說的亞當和夏娃雙棲的伊甸園據說就在此處。沼澤區的人以捕捕魚獵鳥為生。
巴士拉
伊拉克最大港口城市,坐落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合的阿拉伯河西岸,是連接是連接波斯灣和內河水系的的惟壹樞紐。市內水道和運河縱橫交錯,被稱為是“東方的威尼斯“。巴士拉位於職權拉伯河中段,這裏河面寬廣,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阿拉伯河西岸有茂密的椰棗樹,伊拉克椰棗的2/3都產於這裏,故有“椰棗之鄉”的美稱。
巴比倫古城遺址
在伊拉克歷史上,曾有過非常強盛的巴比倫時代。現位於巴格達東南約90千米處的巴比倫古城,始建於公元前3000年。至今仍保存有壯麗宏偉的宮殿遺跡——高大的拱形城門、華美的建築物雕塑,以及用石塊鋪成並澆有瀝青的儀仗隊大街。著名的“空中花園”是古城內 最讓人贊嘆的神奇建築:國王為了使來自山區的愛妻高興,特地以大量人工在平原上建成了宛如山地的多層平臺,並將河水用技術手段引至高處,用以灌溉多層平臺上的花木。人們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高處到處生長著奇花異草,這就是被稱為“古代文明七大奇跡”之壹的巴比倫空中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