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簡介

國家概況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全稱為智利共和國。智利在印第安語中有“世界的邊緣”之意。面積75.66萬平方千米。人口l 559萬,其中印歐混血種人占75%,白人占20%。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在印第安人聚居區使用馬普切語。貨幣為比索。首都聖地亞哥(Santiago)。

智利國旗

國旗由藍、白、紅三色組成。靠旗桿壹邊上方藍色正方形中央繪有壹 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征為了智利的獨立和自由,為了反抗西班牙殖民軍的統治,在蘭卡瓜英勇犧牲的烈士鮮血。白色象征安第斯山高峰的白雪。藍色象征海洋。

歷史沿革

早期境內居住印第安民族。16世紀初以前屬印加帝國。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從秘魯侵入智利北部。1541年建立聖地亞哥城後,智利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成立執政委員會,實行自治。1817年2月與阿根延聯軍擊敗西班牙殖民軍。1818年宣告獨立。

經濟文化民俗

礦業是智利經濟的主體,工礦業約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0%。工業主要有冶金、電力、機械制造、紡織、化工等。全國約1/5的人口從事農業,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燕麥、大麥、馬鈴著、水稻等。礦藏、森林和水產資源豐富,以盛產銅和硝石聞名於世,尤其是銅的儲量、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有“銅礦之國”、“硝石之國”之稱。森林覆蓋率為20.8%,盛產溫帶林木,是拉美第壹大林產品出口國。漁業資源豐富,為世界第五大漁業國。

智利服裝業發達,在市場上有各種款式的時裝,因此有人認為智利服裝領導著南美潮流。當地的壹些少數民族,仍穿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如阿勞坎人的男子身披毛織鬥篷。

庫艾爾是壹種在智利、阿根延北部和秘魯流行的民族舞蹈。在快速、節奏強的吉他聲中表演;舞者彼此追逐和躲避,在對方身邊穿插和繞圈。

智利人每逢盛大節日都要舉行圍牛活動。圍牛就是騎馬把牛圍起來。智利牧區地廣人稀,牲畜分散,牧主為了把牲畜趕回畜欄或把它們圍起來清點數目,都要掌握圍攏牲畜的技術。

托洛洛山泛美天文臺

世界著名的天文臺之壹,位於智利聖地亞哥以北約600千米的安第斯山脈的托洛洛山之巔。天文臺能觀測到南半球所有的星辰。托洛洛山地近海洋,經常有雲霧籠罩,但山頂上空卻長年澄碧。天文臺有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和進行科研工作的的整套設備。最大的天文望遠鏡的反射鏡直徑達4米。每座天文觀測臺都像壹座座古堡,為托洛洛山增添了約麗的色彩。

自然地理

智利國土輪廓狹長,南北長4200千米,東西寬僅90~400千米,地形大致由南北走向、互相平行的三條並列帶構成。多火山,地震頻繁。東為高峻連綿的安第斯山脈;西為海拔500~2000米的海岸山脈;中間為由沖積物填充、南北延伸的陷落縱谷;北部被阿塔卡馬沙漠覆蓋。氣候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區域:北部是幹燥的沙漠氣候;中部是冬季多雨、夏季幹燥的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南部為多雨的溫帶闊葉林和寒帶草原氣候。

復活節島巨石雕像

復活節島是太平洋東南部的小島,面積117平方千米。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復活節那天登上此島,以此得名。島四周有600尊面向大海的巨大半身石像,壹般高7~10米,重90噸,整齊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長形石座上,造型雄渾生動。這些石人有過長的頭、高鼻深目、長耳垂肩和前突的嘴。島東南部山區還有300尊未完工的巨大石像,其中最高的達22米,重400噸。

阿塔卡馬沙漠

瀕臨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太平洋,但卻是世界上最為幹旱的地區,據說這裏曾有連續91年滴雨未下的記錄。沙漠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度不足100千米。形成當地罕見幹旱氣候的原因在於大氣環流和地面地形的綜合作用。這裏常年盛行東風,西部的太平洋水溫本來就低,蒸發量不大,僅有的水蒸氣又被東風吹向太平洋中部,而東部高聳的安第斯山脈則完全阻擋了來自亞馬孫平原的降雨雲團,造成了這裏極其幹旱的氣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