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简介

国家概况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全称为秘鲁共和国。古印第安语意为“玉米之仓”,当时这里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面积128.52万平方千米。人口2715万,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印第安语。货币为新索尔。首都利马(Lima)。

秘鲁国旗

国旗由三个垂直长方形组成。中间为白色,左右为红色。白色长方形正中绘有国徽图案。

历史沿革

公元11世纪,印第安人以库斯科城为首府,在高原地区建立印加帝国。15~16世纪初形成美洲的古印加文明。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44年成立秘鲁总督区,成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统治的中心。1821年7月28日宣布独立。1835年,秘鲁与玻利维亚合并,称秘鲁一玻利维亚邦联,1839年邦联解体。1879~1883年,联合玻利维亚同智利进行了“太平洋战争”,秘鲁战败割地。1933年与哥伦比亚发生边界战争,秘鲁战败。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秘鲁政局动荡。1980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

马丘比丘

是秘鲁古印加帝国的一座古城。位于库斯科城西北112千米的高原上,海拔228咪。约建于15世纪,印加帝国被西班牙人灭亡即被废弃。直到1911年才被美国历史学教授海勒姆·宾加曼发现。古城面积13平方千米,建筑造型奇特,布局有序,全部是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不用黏合物,结合严密,连刀片都插不进去。周围有许多沿山坡建造的梯田。这座古城堡现残留有一些诸如神殿之类的建筑物以及上百座房屋的遗迹。

经济文化民俗

秘鲁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和鱼产品出口国之一,沙丁鱼捕获量最大,并主要制咸鱼粉出口。秘鲁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都是当地印第安人几千年前培育出来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米、麦类、甘蔗、棉花、马铃薯和咖啡等。采矿和冶炼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其他工业部门有纺织、制糖、食品加工、连纸、造船等。

秘鲁是世界古印加文明的发祥地。古印加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他们“结绳记事”,依月亮圆缺制定历法,按太阳位置确定农业节气。

森林占全国总面积的58%,木材蓄积量约70亿立方米。东部地区多金鸡纳树和可加树,金鸡纳树为南美洲热带野生常绿木本植物,树皮内含有多种生物碱,从它的树皮中可提炼出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可加树的叶子能提炼麻醉剂可卡因。

秘鲁沿海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的南风和东南风吹拂下,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冷水上泛,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食物,这里有800多种鱼类及多种贝类,成为南美洲三大渔场之一。

钠斯卡巨画

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是一个荒凉干燥、土地贫瘠的地方。在纳斯卡山谷里有许多由深10~15厘米,宽窄不一的土沟构成的巨大地画。这些巨画一般有几百平方米大,内存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物。而且必须在高空中以一定的角度才可以看到这些图案。特别是在夕阳西下时,光线将巨画勾勒得尤为清晰。有科学家将纳斯卡高原平面图与星相图进行比较,发现地上的巨画标有整个四季的天文变化。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标上了各自的线和三角形,通过不同的形状,可在地画上找到点缀在南半球的众多星座,巨画的由来至今仍是个谜。

饮查群岛

秘鲁“鸟岛”,秘鲁沿海密集的鱼群为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而在沿海出现无数的鸟岛。上百种羽翼斑斓飞鸟聚集栖息在岛上,使整个群岛宛如飘浮着的绚丽多彩的绸缎。岛上鸟粪厚达数十米,鸟粪业是秘鲁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特的部门,19世纪,乌粪曾被大量开采,成为秘鲁外汇的重要来源。

库斯科城

古印加帝国首都,现为库斯科省首府。以印加古迹闻名千世。“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意为“世界的中心”。位于安第斯山高原盆地中,秘鲁人称它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11世纪起,以此地为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加文化,成为南美大陆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城内多古宫、庙宇、堡垒、石墙遗迹及教堂。城郊有世界闻名的举行“太阳祭”的萨克瓦曼圆形古堡。